奇瑞的“變革”之路似乎并不好走。12月6日,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瑞”)與母公司奇瑞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瑞控股”)延期后的增資擴股掛牌到期,繼續延期至12月13日。
從9月17日奇瑞增資擴股預公告掛牌至今兩個多月,接盤者仍未浮出水面。從長江產權交易所工作人員處獲悉,本輪到期后是否延期或更改條件重新掛牌需看掛牌方的意愿。
奇瑞方面回復稱:“增資擴股的事情,目前不方便透露,到時候會有新聞發言人統一公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則告訴記者:“奇瑞目前在做結構調整,他們的‘改革’之路走在了其他國有企業的前面,通過政策、結構、車型的調整和性能的提升進而增強核心競爭力,這個方向是正確的。當別人都在忙著追銷量的時候,能從根本上重新構建,是很重要的。”
掛牌遭兩輪延期
長江產權交易所的公告顯示,奇瑞與奇瑞控股的增資擴股掛牌在經過兩輪自動延期后,報名延長截止日期和公告延長截止日期為12月6日,目前兩項掛牌仍顯示為“未交易”狀態。此時,距奇瑞正式股改掛牌已經過去了兩個多月。
針對奇瑞增資擴股的最新進展,從奇瑞方面得到的回復是一切以新聞發言人的公布為準。9月25日,奇瑞與奇瑞控股在長江產權交易所正式發布增資擴股公告,擬引入符合條件的外部投資者。奇瑞與奇瑞控股計劃共同招募同一投資方,分別募集不低于79.11億元和83.32億元資金,合計融資預計將不低于162.43億元。
經濟學家宋清輝曾表示,與股權轉讓相比,增資擴股的難度相對較小。作為國有控股企業的奇瑞此次選擇用增資擴股這種方式吸納資金,也是符合“混改”精神要求的。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關于奇瑞股改的消息頻繁傳出。5月,寶能集團擬出資250億~270億元以增資擴股形式入股奇瑞成為第一大股東的消息傳出。不過,奇瑞發布官方聲明表示,該傳言不屬實。11月,又有傳聞稱,奇瑞目前入股的自愿方很多,目前已有7家投資性的公司有意介入。但截至目前,奇瑞官方并未公布任何投資方信息。雖然一直沒有關于投資方的確鑿消息傳出,但奇瑞此次在公告中已設定了針對投資方的具體要求。
曾有媒體報道,此次增資擴股共有7家企業要參與。包括原本的華夏幸福、五糧液、正道集團和普拓資本,后又有3家地產商加入進來,其中包括此前做完盡職調查退出的寶能又再次競標。
此前奇瑞控股董事長、奇瑞股份董事長尹同躍在致全體奇瑞人的一封信中,詳細講述了此次變革的目的和規劃,其中就有新四化的概念(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尹同躍表示,要在下一輪競爭中搶占新賽道,而奇瑞的一系列布局、規劃的落地,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需要引入戰略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與寶沃汽車等轉讓控股權的掛牌不同,盡管本次奇瑞的新投資方將成為奇瑞控股的第一大股東,不過蕪湖系資本仍占據主導地位,奇瑞與蕪湖方面已經以條款約定的方式保證原有經營決策權不受影響。這意味著,新投資方需投入162.4億元來獲得奇瑞的股權,卻無法取得控制權,只屬于財務投資。
除此之外,有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曾表示,投資人入股奇瑞不僅僅盯著汽車項目賺錢,還有因汽車產業帶來的地產項目增值,以及奇瑞增資擴股后,即將整體上市帶來的收益,畢竟當下投資的是一級市場。
同濟大學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認為,當前汽車產能過剩,傳統車企價值太低了。而資深汽車工程師朱玉龍則認為,當前市場情況太差,原本打算掏錢的企業猶豫了。
陷入虧損困境
有消息人士稱,此次掛牌股改的背后,是奇瑞汽車銷量持續多年下滑的困境。數據顯示,自2010年達到銷量頂峰后,奇瑞就開始持續走下坡路。2011年,奇瑞雖然仍為自主品牌冠軍,但銷量已降至64.3萬輛。2013年,奇瑞銷量繼續同比下降21.64%至44.39萬輛。進入2017年,奇瑞所占市場份額為2.28%,同比下滑0.21%。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018年,奇瑞的銷量開始回暖。今年10月,奇瑞銷量為6.37萬輛,同比增長13.5%,連續8個月保持較快增長。1~10月,奇瑞累計銷量為59.25萬輛,同比增長15.2%。其中,累計出口10.73萬輛,同比增長20.2%;奇瑞新能源累計銷量6.99萬輛,同比增長249.3%。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奇瑞近期確實表現不錯,銷量勢頭較好。今年以來,奇瑞推出較多車型,推動了企業的銷量表現改善。
然而,在銷售數字“逆增長”的時候,奇瑞卻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狀況。根據奇瑞發布的2018年三季報顯示,目前奇瑞處于虧損狀態。今年第三季度財務報表顯示,報告期內奇瑞營收178.29億元,同比下滑4.3%;虧損14.43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2429.8萬元。此外,財報還顯示,截至期末,奇瑞負債總額達到599.90億元,其中流動負債466.26億元,資產負債率達74.5%。
根據中汽協數據,汽車行業已經連續4個月銷量同比下降,其中乘用車產銷比上年同期均下降1%。可以預料到,今年汽車行業將出現28年來首次負增長。
業內人士分析,嚴峻的汽車市場形勢加上奇瑞并不樂觀的財務狀況,奇瑞增資擴股迫在眉睫。
車市寒冬接盤者難覓?
奇瑞此次公開增資擴股,被業內認為是混改的開始。2018年5月25日,在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中,混改再度被提及。意見稿指出:“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投資,開展兼并重組和戰略合作,支持國有汽車企業與民營汽車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其重點落腳國企混改、兼并重組、新能源投資準入和嚴控燃油車產能等領域。
在業內人士看來,混改引入民間資本增強國企活力,可能成為汽車行業國企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據了解,奇瑞的大多數員工對于奇瑞的改革頗為期待。有奇瑞汽車內部員工向記者表示,他們“得到了漲工資的承諾,而目前的待遇并不理想”。上述業內人士稱:“股權轉讓后會好起來,奇瑞可能會有大的人事變動。”
此前,尹同躍在《致全體奇瑞人的一封信》中表示:“在‘奇瑞2025戰略’規劃中,我們在新產品、新技術、新能源、智能互聯+無人駕駛、品牌建設、高端國際市場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布局,規劃落地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需要引入戰略資本。”
“現在的奇瑞不需要在工裝設計、廠房等方面投入太多資金。”汽車分析師鐘師曾表示,奇瑞的產能其實已存在富余,資金集中用于發展新能源、智能互聯、共享經濟等新技術、新業務,這種概念對投資者來說比較合適。
然而,盡管有眾多優勢加持,但股改仍未推進。究其原因,鐘師認為,當前汽車產能過剩,傳統車企價值太低。同時,目前市場情況并不樂觀,原本打算掏錢的企業猶豫了。
2018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汽車產銷連續4個月出現下滑,并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10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3.4萬輛和23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0.1%和11.7%,其中乘用車產銷同比分別下降10%和13%。
由于國內汽車市場開始步入“寒冬”,掛牌轉讓股權卻無人接盤的車企開始大量出現。《中國經營報》此前曾報道《昔日“車神”陷轉讓困局,昌河鈴木掛牌兩個多月仍無人問津》,與此同時,寶沃汽車和哈飛汽車等多家備受輿論關注的車企至今均未找到接盤者從而完成股權的受讓。
不僅如此,即便成功尋獲投資方完成增資擴股,奇瑞的“改革”之路仍將充滿挑戰。一方面,從財務數據來看,162億元的融資對奇瑞的幫助尚比較有限。奇瑞2018年三季報顯示,截至期末,奇瑞股份總負債達到599.89億元,其中流動負債462.26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75%。
此前奇瑞新聞發言人金弋波曾向記者表示,2018年對于奇瑞一定是一個分水嶺。針對目前的困境,奇瑞也一直尋找在智能汽車領域發力。據悉,奇瑞自2017年11月成立智能汽車事業群,著力發展奇瑞智能化戰略。2018年4月發布雄獅品牌,目前奇瑞汽車在智能駕駛和智云兩個方面快速發展,智駕板塊目標在2020年能夠實現漸進式駕駛自動化。奇瑞汽車在智能網聯領域正在全力ALL IN。
來源:中國經營網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