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源于生活,也融于生活。文化美化生活,生活創造文化??缃缛诤献プ∈挛锉举|的同時也容易放松對事物多樣性的發展。生活豐富多彩,文化也應如是。文化價值的擴展和增值是用無形的文化氛圍包裹有形的文化器物,科技始于人性,把科技注入文化,讓文化賦予科技涵養。發展文化消費市場和文化產品的制造是目前二三線城市形成文化產業鏈乃至產業聚落的機遇。
近年來跨界融合成為一種趨勢,文化+,互聯網+等新理念激發出新的活力,這個活力來自理念創新,來自生活實踐。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體會。
我想談談對于跨界融合的理解。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在理論上人們首先把社會生活劃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大領域,然后在實踐中進一步細化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行業,這種思維的抽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質,但也容易無視事物的多樣性和相互關聯。分析的方法當然是為了認識的需要,但在實踐中卻不能作僵化和絕對的理解。
因為人們的生活其實是物質與精神不可分割的連在一起的。在社會管理中,特別是實行條塊分割管理的情況下,部門有明確管理分工,法律政策有明確界定,事物的多樣性和聯系往往不得不屈從于分割的管理現實。這種狀況呼喚發展新理念---以人為本,回到生活。
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移動化的大背景下,人們重視文化的跨界融合,不僅是基于對科技發展跨界融合帶來的新業態的認知,也是辯證思維的回歸,生活的回歸。它給我們幾個啟示:文化源于生活,也融于生活。文化美化生活,生活創造文化。
因此,我們理解的“界”,更多是我們頭腦中的觀念,跨界,首先需要思維方式的跨越,要回到原原本本的生活,回到沒有被分割的生活。在做好文化本體,也就是價值創造的前提下,做好文化+,也就是文化價值的擴展和增值:
一是大力促進生活審美化藝術化,或審美化的生活。
要把無形的精神文化裝載到有形的生活產品上,以器載道、傳道、弘道。人是文化的“器”,產品是文化的“器”,城市也是文化的“器”。外國人認知中國歷史文化,離不開絲綢、瓷器、茶葉,離不開長城、故宮、兵馬俑這些標志物。今天,時裝、汽車、美食、美容、美景是和電影游戲音樂動漫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穿著禮服去音樂廳聽音樂是藝術生活,穿著牛仔褲去草地森林聽演唱會也是藝術生活。吃飯喝酒當然不是文化,但怎么吃怎么喝與文化有關。
沒有物質載體和環境的純粹文化,脫離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文化,怎么能夠創造,怎么能夠傳播,又怎么能夠被欣賞和消費!故宮文創產品的口號說,“把故宮帶回家”,帶的就是一個物質與文化融合的生活品。城市的文化風格是環境和建筑共同構建的,難道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文化產品不是建筑嗎?給你潛移默化的不是家居環境嗎?人們不是在制造精美的物質產品時注入了工匠精神嗎?
所以,文化+,根本的是給物質產品注入文化精神,是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統一,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統一,通過提升物質產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人們生活的質量。從這個角度看,物質生產的領域有多大,文化生產的領域就有多大,反過來說也一樣?,F在國家文化部正在大力推進文化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就是順應這一趨勢的重要舉措。
二是大力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
前面講的是用生活化作為文化的推廣與弘揚,這里要講的是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把文化之器做的更好。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主要得益于投資的拉動,以及技術進步的推動。但文化產業核心技術和裝備研發不足,影響文化創新。國外一些高新技術首先用于軍事,其次很快在文化娛樂業使用和推廣。
文化創意產業已呈現出生產數字化、傳播網絡化、消費終端化,蘋果商城這樣的商業生態建立在其技術手段上。無論是影視動漫游戲,還是舞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設備的支撐。希望國家加強組織協調,大力發展文化科技產業,包括裝備制造業和軟件研發,促進與文化相關的先進技術在文化領域的運用,促進技術研發與文化內容生產運營的協同發展。
三是文化+為二三線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文化產業的創意部分越來越集中在一線城市,集中在一些特定區域,因為創意對資源、人才和開放多元的包容環境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一線城市有更好的創意環境,特別是適宜高端人才居留和創業創新的條件,這種綜合性的優勢不是其他城市單純的優惠產業政策能夠替代的?,F在一線城市限制一般產業的準入,提高了生活成本,一些中低端文化產業和人才向二三線城市轉移。
如果二三線城市轉變思路,主要做文化+而不是文化創意,則就會有優勢。包括兩個方面,開發文化消費市場和文化產品的生產。如主題公園,電影院線,電子競技與數字娛樂體驗館,文化娛樂設備的生產制造,特色文化旅游等,只要定位準確,不盲目追求所謂高大上,二三線城市就能抓住屬于自己的機遇。
一些學者總結道,文化產業園區是通過空間聚集實現產業集群化,而真正能夠建構完整產業集群的園區并不多?,F在出現了文化街區的概念,它是文化與生活,生產與消費融為一體的產物,是一個更高的發展形態,符合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它的出現可以讓我們消除一個誤區,不是只有產業園才有生產,才有GDP,實際上文化街區的發展會使整個城市充滿活力和吸引力,賦予城市個性,為整個城市賦值增值。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