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造車這一話題被炒得火熱,引來不少汽車愛好者的關注,就連馬云都在一次汽車品牌發布會上表示:“未來的汽車將與如今的智能手機一樣,大部分功能與交通或通話無關。”
馬云所指的“未來的汽車”正是大部分互聯網投資人正在研發的一個項目:互聯網汽車!那么這個“互聯網汽車”到底是什么汽車?它與傳統汽車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系統功能:
智能系統:互聯網汽車就像是一部智能手機,通過搭載“YUNOS”系統,成為互聯網入口,可裝多個APP進行無線上網。
汽車的大屏幕以地圖為桌面,以“雙盲定位”智能系統,在無GPS或3G信號的處境下,通過智能系統進行定位。
在車速不同的時候,地圖還有自動縮放的功能,在車速較快時,地圖會顯示概覽界面;在車速較慢時,地圖就會放大,顯示詳盡路段地點。
語音系統:互聯網汽車的語音交互是第一識別方式,即只需要聲音的傳播識別,便可操縱汽車。并且語音系統還自帶優化功能,例如如能漸漸識別用戶的方言。
借車系統:通過手機分享二維碼給另一個人,對方進行掃描二維碼識別后,就可以打開車門,行駛車輛。這對想要遠程借車或忘記帶鑰匙的人們免去了不少麻煩。
無人駕駛系統:只要在系統上設置好行程和地點,哪怕人不在車內駕駛,車輛也會按照相應的規劃自動尋路,直達目的地。比如你在餐廳吃飯,之后想去附近的KTV,又不想開車,那么這時你就可以設置好目的地,開啟無人駕駛系統,車輛就會自動導航從餐廳行至KTV了。
互聯網汽車的背景與發展
從2014年至今,中國出現了很多新的造車者,他們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汽車廠家,絕大部分都是互聯網投資人。三年來,我國已擁有超出10家以上的互聯網造車企業,其中BAT是最重要的三個參與者。
百度
百度造車是從它的“搜索”技術出發的,在2013年時,百度就開始了無人駕駛汽車的策劃,隨后與寶馬汽車簽署了一個合作協議:一同研發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
騰訊
作為一家社交互聯網公司的騰訊,在2015年3月份與富士康、和諧汽車一起組建了一個汽車產業基金,叫作“和諧富騰”。三方簽署了一個關于“互聯網+智能電動車”的戰略框架協議。
阿里巴巴
在2015年4月,阿里巴巴成立了汽車事業部,負責開發智能操作的汽車系統。7月份,與上汽集團合作(設立基金為10億元)一起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互聯網汽車”。
除了BAT以外,還有樂視的超級汽車、奇瑞汽車、蔚來汽車等等,它們的投資家幾乎都是互聯網從業者或風險投資人!
自從互聯網汽車這股“新勢力”來襲,已有不少人疑問:二者究竟誰將被取代或顛覆?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解析與比較!
互聯網汽車PK傳統汽車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中國的汽車制造行業在全球排在首位。在2009年時,我國的汽車產銷量就已超越了美國,創下了歷史新高;一直到2015年,在這連續7年里,國內汽車的產銷量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
這說明了傳統汽車已根深蒂固,處于一個穩定且完善的狀態。而互聯網公司在造車的專業技術積累基本為零,雖然他們資本雄厚,挖來了眾多傳統汽車領域的高管,但并不能解決汽車的整體生產效率。
生產效率:汽車是所有制造產業中配套產業鏈最多的,涉及到近60個行業,其中制造工廠和底盤結構本身就是汽車廠家最大的核心,所以在零部件的整合問題上,互聯網汽車與傳統汽車相比,存在著較大的技術難度和時間成本。
行業形式:互聯網屬于IT行業,有很多IT硬件商的資源。傳統造車企業,是機械能源企業。傳統造車企業是長期累積的,有很多的人才精英和成熟的商業模式。而互聯網企業輕裝上陣,企業的熵值較低。
造車模式:在造車模式方面,互聯網汽車注重人與車之間的交互,始終圍繞著用戶的喜好與需求進行研發,強調車適應人的過程。而傳統汽車只是對車本身的設計和研究;在這一點,傳統汽車略顯不足。但現今傳統汽車企業已逐漸重視用戶體驗,欲超越互聯網造車模式根本不是問題。
通過以上互聯網汽車與傳統汽車的對比,我們得出一個結論:
互聯網汽車雖略有創新,但無論是系統功能,還是商業模式,傳統的汽車企業也一樣能夠做得到。(比如智能系統、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傳統汽車企業一樣也在做)
其實,所謂的“互聯網造車”只不過是在傳統汽車上加了個“互聯網+”的噱頭。隨著互聯網企業的成功,“互聯網+”這一概念越來越紅火,很多行業在宣傳時,只要沾點“互聯網”,就會有讓人感到新鮮、新奇的效果,從而迷惑普羅大眾的頭腦。
如今的互聯網汽車正處于“風口浪尖”,想要做到傳統汽車那樣暢銷且穩定,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驗證。與傳統汽車的對決,如今才只是個開始。在這數十家互聯網企業中誰能笑到最后?這還是一個未知數,但這必定是一個精彩的開始!
來源:以太汽車 作者:張花磊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