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特斯拉總市值超過豐田,一舉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公司。
不少人將這解讀為燃油車時代的終結。
答案是否如此,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所在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處在浪潮之巔。
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物聯網、5G……一系列先進的智能科技,無不被優先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
正因為此,這個行業不再只是企業間的競爭,更是國家間的技術競爭。
在這條代表未來的賽道上,基于各自的政策、市場、技術和創新模式稟賦,以美國、歐洲、中國為主,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美國市場:特斯拉一家獨大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標桿,特斯拉的出現,掀起了一波新能源汽車的熱潮。
今天,在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特斯拉已是一家獨大。數據顯示,2019年,特斯拉三款車型的交付數量,就占到了整個市場的58%。
盡管自去年7月份開始,美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加上政策補貼到期,給特斯拉造成了困擾,但這依然不妨礙它的高歌猛進。
美國市場不“亮”,其他市場“亮”就行。借助中國戰略,今年一季度,特斯拉營收反倒同比上漲了38%,實現逆勢增長。
而且,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美國市場的增長趨緩、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以及國產特斯拉的成本降低,在這三大推動力下,有分析認為,2020年,甚至以后,特斯拉的整個生產和銷售重心,都將轉往中國。
盡管頻繁降價、產品質量不穩定,讓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備受指責,但國產化的發展趨勢并不會變。
而與美國市場增速放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市場的異軍突起。
歐洲市場:胡蘿卜加大棒下的加速度
近年來,歐洲車企不斷加碼新能源汽車。今年1月,歐洲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更是反超中國,達到了7.5萬輛,同比增幅高達121%。
盡管這是建立在中國市場因為疫情而銷量減半的基礎上,但歐洲車企的追趕速度不可小覷。
要說歐洲憑什么,兩大因素至關重要。
首先,當然是歐洲地區正在推行的碳排放標準。
2014年,歐盟會議通過一項法案,規定:到2021年,各廠商單車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過95g/km,與此同時,到2020年,達標率就得達到95%。
經過測算,歐洲車企要想達到“雙95”目標,僅依靠燃油車的改進,幾乎不可能完成。因此,拓展新能源汽車數量,拉低平均碳排放量,成為各大廠商的唯一選擇。
除了大棒,歐洲還有胡蘿卜,那就是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
單以德國為例,2016年,德國補貼計劃的總金額是10億歐元,今年2月,德國又推出了20.9億歐元補貼計劃。今年6月1日,德國再一次加碼,擬推出56億歐元的汽車消費補貼計劃。
今年連續兩次大規模加碼,其支持力度可見一斑。
在“威逼利誘”之下,歐洲的新能源汽車開啟了加速追趕模式,以奔馳、寶馬、大眾為首的傳統車企,不斷推出新能源車型,銷量也是節節攀升。
面對歐洲的強勢崛起,中國市場又是怎樣的一番光景呢?
中國市場:多元競爭下的第三條路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19年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全年共計銷售121萬輛。
但隨著2018年的政策退潮,國內市場進入轉型階段,開始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
而整體來說,占據全球半壁江山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成為各造車勢力必爭之地,三種發展模式在其中并軌角逐。
? 傳統汽車品牌
眼下,國內市場的主力軍,當數本土傳統汽車品牌,它們的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與此同時,以BBA為代表的歐洲傳統車企,也在陸續滲透入中國市場。
它們在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上的優勢地位,短時間內難以被撼動。只是創新者的窘境宛如一個魔咒,始終考驗著這些傳統車企的自我革命能力。
近年來,互聯網造車集團為行業帶來的最大變革和沖擊,無疑是直銷模式。統一透明的價格、專業的銷售服務、友好的購物體驗等優點,讓消費者青睞有加。
但對于傳統汽車廠商來說,要想把現有的經銷商體系,轉型成直銷模式,近乎不可能。傳統4S店的銷售和運營模式,經營成本高、效率低、無法獲取客戶需求等弊端,會一直是傳統車企發展的掣肘。
? 造車新勢力集團
造車新勢力自誕生之日起,就自帶話題和熱度。對于它們能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創新,消費者抱有極大的期待,當然它們也并沒有讓人失望,前面提到的直銷模式、智能大屏等,無不讓人眼前一亮。
但造車概念炒到現在,也到了該真正展現實力的時候。未來兩年,能否大批量交車,將是造車新勢力集團的生死節點。
壓力主要在于兩點:一是自建自營的直銷模式背負了太多成本,門店、運營、人工、物流等固定支出,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使得直銷模式變成了一把“雙刃劍”;二是造車新勢力缺乏核心技術,對工藝和品質難以把控,面對傳統車企入局,創新優勢也在慢慢淡化。
如果造車新勢力不能快速實現盈利,證明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而是依舊以融資作為首要目的,講故事、造話題,這樣的做法接下來恐將難以為繼。
? 新能源汽車行業第三極
除此之外,在吸收前兩種模式的優勢之后,以沃爾沃旗下汽車品牌極星為代表的行業第三極,走出了與眾不同的第三條道路。
它們一方面背靠傳統車企的技術、品牌和售后服務優勢;另一方面在商業模式方面集兩者之長,避兩者之短,打造出了一套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國內市場獨具優勢。
今年6月,極星推出的“極星戰略伙伴”計劃,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極星將原本自建自營的直銷模式,變成了與戰略伙伴一起共建的方式,在降低自身資金壓力的同時,也消除了合作伙伴庫存、流動資金的壓力,讓盈利變成了可能,真正實現共贏、可持續的伙伴關系。
與此同時,依托沃爾沃,極星2產品更具技術硬實力,Pixel LED點陣式“雷神之錘”前大燈、原生安卓車載系統Android Automotive OS、Weave Tech高科技材質座椅、數字化體驗、自動駕駛輔助……都是標配。
軟硬兼備,無疑是極星的最大優勢。
相比前兩種模式,面對特斯拉的模式創新,歐洲車企的技術優勢,能夠做到歐洲設計研發、中國制造、全球銷售的行業第三極,顯然更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
但再大的市場,也無法容納近千家汽車廠商的并存發展。未來兩年,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將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主旋律。
而作為消費者,我們自然希望看到多方角逐的局面,畢竟競爭越激烈,我們的選擇越多,產品迭代更快。
看著新能源汽車一點點從概念,到我們周邊的日常,就像在目睹一個未來的到來。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我們有理由期待更多。
來源:吳曉波頻道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