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農業是一個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必須“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同時,《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部署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任務,提出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不再是單一產業的概念,而是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后等各階段緊密相關的產業體系。在這一產業體系中,由于植入大量科學技術和物質裝備條件,支撐產業體系發展的要素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等)已經發生革命性變化。此外,在現代管理學理念和經濟學理念的帶動下,現代農業更為強調經營理念的革新,強調經營方式的創新,而其運行基礎也已經轉變為現代市場經濟體制。
1、現代農業的主要特征及與傳統農業的差異就現代農業的內涵和本質來看,現代農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具備較高的綜合生產率,包括較高的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第二,農業成為可持續發展產業。現代農業廣泛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現淡水、土地等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達到區域生態的良性循環。
第三,農業成為高度商業化的產業。農業主要為市場而生產,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過市場機制配置資源。
第四,實現農業生產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以比較完善的生產條件、基礎設施和現代化的物質裝備為基礎,集約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種現代生產投入要素,從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目的。
第五,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學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產模式,改善農產品的品質,降低生產成本,以適應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優質化、多樣化、標準化的發展趨勢。
第六,實現管理方式的現代化。廣泛采用先進的經營方式、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使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形成比較完整的,緊密聯系,有機銜接的產業鏈條,具有很高的組織化程度。
第七,實現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勞動力,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現代農業的突出特征。
第八,實現生產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通過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農業的效益和競爭力。
第九,建立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建立完善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包括法律體系和政策體系。
從現代農業的特征來看,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有如下差異:
一是現代農業的內涵更為豐富。現代農業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等農業部門,而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
二是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日益依賴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投入,新技術是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
三是現代農業具有多種功能和多樣形式。傳統農業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農產品的供給,而現代農業除了農產品供給以外,還具有生活休閑、生態保護、旅游度假、文明傳承、教育等功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成為新型的農業形態。
四是現代農業以市場為導向,與傳統農業以自給為主的取向和相對封閉的環境相比,現代農業中農民的大部分經濟活動被納入市場交易,農產品的商品率、市場化程度都很高。
五是現代農業重視生態環保,強調資源節約、環境零損害,是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六是現代農業的組織形式是產業化組織。傳統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的一種小生產。在現代農業中,農戶要廣泛參與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分工,加入到各種專業化合作組織中,農業經營活動實行產業化經營。
2、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內容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功能。因此,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廣東省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將現代農業作為現代產業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提出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質量效益為導向,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特色園藝、現代畜牧、現代漁業、現代林業、農產品加工業六大產業。
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結構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由產前部門、產中部門和產后部門三大系統組成,并細分為優質糧食、特色園藝、現代畜牧、現代漁業、現代林業、農產品加工業六大產業。
在這一系統中,傳統的農業生產(包括農林牧漁等)已成為整個系統的一個環節,即產中環節,現代農業衍生出的新的內涵,賦予傳統農業生態化、集約化、規模化等特征;以產中產業為基點,向前后產業延伸,形成一個完善的鏈條。向前是產前環節,通稱為農業投入部門,包括金融、科技投入、信息產業以及其他支農服務業等;產后環節包括農產品儲藏、加工轉化、流通、市場開拓與營銷等。總之,各環節通過經濟技術相互聯系,其組織形式除了一般的商品買賣關系,還通過短期不固定或長期固定的經濟合同,逐步在經濟上結為利益共同體。
二、現代農業的構成要素
1、機械化
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農業機械化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必須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提高機械化的綜合水平,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綜觀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均以農業機械化為前提,農業固定資產的大部分是農業機械,農業產中、產后的作業都是靠機械設備來完成的。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形成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集約化水平。
2、電氣化
農村電氣化是現代農業的基礎。農村電氣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提供了方便潔凈和高效的能源。二是能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電氣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電子化,實現生產的合理化、科學化,大大提高生產過程的強度和連續性,可以促進農產品的深度加工和產業鏈拉長,可以消除各種浪費,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資源,創造高的價值和經濟效益。三是能有效地減少能源使用對環境的污染。現在,由于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展,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其中能源的直接燃燒對環境影響很大,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辦法就是增加電的消費比重,逐步實現電氣化。四是能有效地改善和豐富農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總之,農村電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必將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3、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是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實質上是指對傳統農業進行技術改造,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的過程。農業產業化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按照“產、供、銷”,“種、養、 加”,“貿、工、農”,“農、科、教”一體化經營的原則,把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各個環節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在實現形式上表現為生產的專業化、布局的區域化、經營的一體化、服務的社會化、管理的企業化。
4、商品化
現代農業商品化不同于傳統農業的商品交換,而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農業商品化提高了農業市場化程度,通過市場配置農業生產要素,從根本上促進土地的合理流轉,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和產品價格。農業商品化是現代農業的特征,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水平,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
1、都市型農業模式
都市型農業是指在城市地域空間范圍,具有一定生態空間格局內,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體現城鄉融合,服務于城市,具有多功能、高科技、高度產業化、市場化的生態農業系統。它是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既能為社會提供生產、生活資料,又能有效協調城市與自然、都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使人們既能享受都市生活的各種便利,又能享受到回歸自然的樂趣。
都市型農業是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之一,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的主要手段。珠江三角洲已有較好的都市農業建設基礎,通過發展都市型農業,使廣東山區與珠江三角洲發達地區按各自資源稟賦分工,帶動山區農業產品銷售,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拉動山區農業經濟發展。同時,將農業產業拓展至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業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都市型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和都市發展的必然選擇。例如,廣州的都市型農業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它利用自身的經濟與科技資源優勢嘗試發展都市型農業,取得了一定成就,建立了花卉、種子種苗開發、綠色食品開發、農產品加工與流通、農業生產信息化等相關產業基地。近幾年來,隨著經濟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動廣州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總體思路:側重以蔬菜、花卉、林果、草坪等綠色園藝產業為主,發展健身、休閑農業,限制發展畜牧養殖業;實行種、養、加多種經營,因地制宜地發展優質稻谷、蔬菜業、林果業、花卉園藝業、水產業、種子種苗業和觀光休閑農業等;建成廣州市名特優稀土特產、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畜牧業、休閑度假農業和速生豐產林等重要基地。
2、外向型農業模式
所謂外向型農業,是指根據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原理,產品以國際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依托生產基地,以國際大市場為主要銷售目的地,以經濟效益的提高和企業利潤最大化為原則,以促進農業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為目標,涵蓋研發、信息及金融服務等各種服務體系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生產、流通系統。外向型農業除了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國際流動與交換外,最主要的內容是農產品對外貿易,以達到增收創匯的目的。
廣東省十分注重外向型市場開拓,形成了以外向型為主導的市場經營新格局。一是積極組建外向型農產品物流企業。為使更多的農產品走出國門,廣東省通過招商引資,投資85億元在順德的陳村鎮興建了全國一流的國通物流中心,集國際貨物集散功能、口岸功能、國際配送功能、轉口貿易功能于一體,為廣東和周邊地區農產品的出口搭建了一個良好平臺。二是積極興辦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目前廣東全省有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296家,交易總額超過了600億元。以外向型為主導的市場體系建設,給農產品的銷售出路和規模化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廣東省農產品出口依存度一直較高,基本在20%上下波動,市場情況的變化對廣東省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面對國外農產品的激烈競爭,廣東省必須在更寬領域、更大規模、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加快農業生產與國際接軌。
3、生態循環型農業模式
生態循環型農業是廣東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要求,是維持生態平衡、解決生態危機的迫切需要。生態循環型農業是指在生態經濟學、現代管理學和現代農業理論指導下,優化配置土地空間、生物資源、現代技術和時間序列,以適度規模建立與環境相適應的多業并舉的復合生產系統,促進系統結構優化、功能完善、效益維持,最終形成區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設、專業化生產的多層次鏈式復合農業經營體系。
近年來,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工業和生活污染嚴重。發展生態農業,改造生態環境,是廣東省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目前,廣東省有五種生態農業園模式:一是以魚塘為中心,周邊種植花卉、蔬菜、水果的生態農業園;二是按科學方法進行動植物共育和混養的生態農業園;三是種植養殖和沼氣池配套組合的生態農業園;四是以山林為基地、種養結合的生態農業園;五是海水和河口養殖加工型生態農業園。這些生態農業園分別適用于珠江三角洲、山區和其他地區,可在加強技術和管理指導的條件下積極推廣。
來源:菠蘿蜜嘿嘿

圖片來源:找項目網